李魁賢

李魁賢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日治北市太平町
出生日期:1937年6月19日
學經歷
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主修化學工程。1964年畢業於台灣「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語。1985年獲美國Marquis Griseppe Sciceuna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的榮譽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廠化學工程師,現任名流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簡介
-
台灣詩人、文學評論家。曾用筆名楓堤。男。台灣台北縣人。
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主修化學工程。1964年畢業於台灣「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語。1985年獲美國Marquis Griseppe Sciceuna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的榮譽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廠化學工程師,現任名流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1953年開始發表詩作。1964年參加笠詩社。1972年參加瑞士的里爾克學會。1976年參加英國劍橋的國際詩人學會,並為創會會員,後改組為世界文學學會。1980年參加新創立的台灣筆會,當選為副會長。後擔任第五屆會長。1987年參加創立台灣筆會,曾任首屆副會長,及第五屆會長。現任國家文化藝術學會今董事長。
詩被翻譯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西班牙等國發表。擔任過吳濁流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等一系列文學獎的評選委員,是台灣頗負盛名的詩人和詩評家。
主要詩集有《靈骨塔及其他》(1963)、《枇杷樹》(1964)、《南港詩抄》(1966)、《赤裸的薔薇》(1977)、《李魁賢詩選》(1985)、《水晶的形成》(1986)、《輸血》(1986),《祈禱》(1993)、《黃昏的意象》(1993)、《秋與死之億《(1993)、《愛是我的信仰》(1997),另有日文詩集《楓葉》,散文集《歐洲之旅》(1971)、《淡水是風景的故鄉》(1983),評論集《心靈的側影》1972)、《德國文學散論》(1973)、《弄斧集》(1976)、《台灣詩人作品論》(1986)、《飛禽詩篇》1987)、《走獸詩篇》(1988)、《浮名與務實》(1992)、《詩的反抗》(1992)、《台灣文化秋千》(1994)、《詩的見證》(1994)、《詩的挑戰》(1997)等。獲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榮獲台灣詩獎(1997年)、印度一九九七年度最佳世界詩人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0年)、賴和文學獎和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同年獲印度國際詩人學會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並獲印度麥克爾‧默圖蘇丹學會詩人獎(2002年)。
詩人早期詩作抒情傾向很濃,表達的是青年詩人的青春感悟。《南港詩抄》後,李魁賢開始把目光轉向現實生活,在《赤裸的薔薇》後記中詩人寫道:「由於生活的糾葛和對決,引起了若干嘲弄的詩思」。郭成儀對此時創作評論說:「顯然已從少年的懦弱和唯情主義,轉位為成年的世故的批判異質的能力,盡管抒情本質並未脫光,但由於諷刺性的增強,以及語言思考力的擴張,產生了頗為理智的詩的世界」。詩人的創作也變得更加深沉和成熟。
李魁賢的詩評常常提出頗為精闢的見解,如他對台灣新詩所做的歸類和分析:「一是基於『純粹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品,一是『以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品等二種類別,而從最近發展的,我們又看到一種基於現實經驗論的社會功用導向的作品。前者較偏向藝術上的追求,而後者則偏向於講求社會功用的效果;至於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導向作品,可說企圖在兩方面做一個融合。」
--部分資料參考張超主編《台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2
■ 創作風格
詩人早期詩作抒情傾向很濃,表達的是青年詩人的青春感悟。《南港詩抄》後,李魁賢開始把目光轉向現實生活,在《赤裸的薔薇》後記中詩人寫道:「由於生活的糾葛和對決,引起了若干嘲弄的詩思」。郭成儀對此時創作評論說:「顯然已從少年的懦弱和唯情主義,轉位為成年的世故的批判異質的能力,盡管抒情本質並未脫光,但由於諷刺性的增強,以及語言思考力的擴張,產生了頗為理智的詩的世界」。詩人的創作也變得更加深沉和成熟。
■ 作家成就
獲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榮獲台灣詩獎(1997年)、印度一九九七年度最佳世界詩人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0年)、賴和文學獎和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同年獲印度國際詩人學會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並獲印度麥克爾‧默圖蘇丹學會詩人獎(2002年)。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李魁賢(1971):《歐洲之旅》,台北:林白。
- 李魁賢(1972):《心靈的側影》,台北:新風。
- 李魁賢(1973):《德國文學散論》,台北:三民。
- 李魁賢(1975):《國際專利制度》,台北:聯經。
- 李魁賢(1976): 《弄斧集》,台北:三信。
- 《赤裸的薔薇》,台北:三信。
- 李魁賢(1983):《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
- 李魁賢(1985):《李魁賢詩選》,台北:新地。
- 李魁賢(1987):《台灣詩人作品論》,台北:名流。
- 李魁賢(1992):《浮名與務實》,台北:稻鄉。
- 《詩的反抗》,台北:新地。
- 李魁賢(1993):《黃昏的意象》,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秋與死之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李魁賢(1994):《台灣文化秋千》,台北:稻鄉。
- 《詩的見證》,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李魁賢(1995):《亞洲詩人作品集1995年》,台北:笠詩刊社。
- 李魁賢(1997):《1995,96台灣文學選》,台北:前衛。
- 《愛是我的信仰》,台北:劉國棟。
- 《詩的挑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陳秀喜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李魁賢(1998):《詩的紀念冊》,台北:草根。
- 李魁賢(2000): 《望你永遠在我心內──王昶雄先生追思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 李魁賢(2001):《溫柔的美感》,台北:桂冠。
- 《李魁賢詩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李魁賢(2002):《李魁賢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李魁賢(2002):《花卉詩篇》,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
- 李魁賢(2004):《詩的越境:李魁賢文集之21》,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 李魁賢(2005):《印度的光與影》,台北:春暉。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蕭蕭(1979):〈叮嚀〉,《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頁103-106。
- 旅人(1991):〈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者――李魁賢〉,《中國新詩論史》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頁214-222。
- 古遠清(1994):《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頁776-772。
- 趙天儀(1996):〈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試論九○年代李魁賢的詩與詩論〉,《第二屆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379-389。
- 莫渝(1997):〈陀螺的人生〉,《閱讀台灣散文詩》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頁189-192。
- 張春榮(1998):〈李魁賢編「陳秀喜全集」〉,《1997臺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頁277-278。
- 陳義芝:〈李魁賢詩中的現代性〉,《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21。
- 穆罕默德‧法赫魯定:〈李魁賢其人其詩〉,《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23-38。
- DR.M.FAKHRUDDIN(2002):“DR.LEE KUEI SHIEN AND HIS POETRY”,《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39-59。
- 托馬斯‧肯普:〈親密中的陌生,陌生中的親密――從德國人的視角看里爾克的臺灣譯者李魁賢〉,《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61-78。
- 陳明台:〈風景鮮明的詩――李魁賢的旅遊詩〉,《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79-104。
- 三木直大:〈路上的鬱悶――李魁賢詩上的都市化形象〉,《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05-120。
- 許達然:〈李魁賢詩的通感〉,《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21-141。
- 彭瑞金:〈從「文集」論李魁賢的詩路歷程〉,《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43-164。
- 江寶釵:〈李魁賢詩的閱讀與典律政治〉,《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65-199。
期刊論文
- 柳文哲(1964):〈枇杷樹〉,《笠》3期,頁29。
- 柳文哲(1966):〈南港詩抄〉,《笠》16期,頁57。
- 葉笛(1968):〈一棵成長的枇杷樹〉,《笠》23期,頁56-60。
- 吳夏暉(1968):〈談楓堤的那把「傘」〉,《笠》26期,頁61-62。
- 李覓(1970):〈「清晨一男子」的解說〉,《噴泉》6期,頁20-22。
- 周伯乃(1970):〈枇杷樹下的楓堤〉,《自由青年》 494期10月,頁129-135。
- 趙天儀(1976):〈孤獨的靈魂――評李魁賢「赤裸的薔薇」〉,《大學雜誌》98期,頁153-165。
- 陳明台(1977):〈生與現實的風景――論李魁賢詩集「赤裡的薔薇」〉,《笠》82期,頁73-77。
- 林鍾隆(1977):〈讀幾首李魁賢的詩――「赤裸的薔薇」〉,《笠》80期,頁48-52。
- 旅人(1978):〈論李魁賢詩中的拈連技巧」〉,《笠》86期,頁28-34。
- 趙迺定(1978):〈析李魁賢「赤裸的薔薇」〉,《笠》86期,頁35-36。
- 陳義芝(1979):〈俘虜〉,《詩人季刊》13期,頁28-29。
- 莫渝(1989):〈孤獨‧喜悅‧沉鬱――李魁賢論(一)〉,《笠》83期,頁8-14。
- 巫永福(1983):〈李魁賢作品討論會〉,《文學界》7期,頁4-17。
- 郭成義(1983):〈李魁賢的詩人與批評家的位置〉,《文學界》7期,頁38-44。
- 渡也(1984):〈淺論「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文訊》12期,頁196-200。
- 趙天儀(1985):〈現代社會的見證――評「李魁賢詩集」〉,《文訊》20期,頁212-216。
- 鄭雪(1987):〈給詩評取個榮譽的名稱吧――評「臺灣詩人作品論」〉,《聯合文學》3:8=32期,頁211。
- 趙天儀(1988):〈台灣詩人的反抗精神〉,《臺灣文藝》113期,頁128-155。
- 林田春雄著,陳明台譯(1988):〈關於李魁賢詩集「楓葉」〉,《笠》143期,頁82-83。
- 陳千武(1988):〈愛的念珠――評李魁賢詩集「水晶的形成」〉,《笠》144期,頁94-97。
- 莫渝(1989):〈李魁賢的散文詩〉,《笠》150期,頁120。
- 杜榮根(1989):〈李魁賢詩歌試析〉,《臺灣文藝》119期,頁69-76。
- 古遠清(1990):〈為臺灣詩人的研究打開新天地――評李魁賢的「臺灣詩人作品論」〉,《笠》158期,頁134-136。
- 鄒建軍(1990):〈論李魁賢的詩學觀(上)〉,《文訊》22期,頁79-82。
- 鄒建軍(1990):〈論李魁賢的詩學觀(下)〉,《文訊》23期,頁85-87。
- 林秀梅(1994):〈本土詩人李魁賢的大陸觀察――李魁賢詩集「祈禱」討論會〉,《笠》184期,頁114-127。
- 古遠清(1994):〈李魁賢的詩學觀及其他――讀「詩的見證」〉,《笠》184期,頁128-130。
- 潘亞暾(1995):〈祖國、民族、鄉土與藝術個性――讀李魁賢詩歌新作印象〉,《笠》188期,頁98-101。
- 莫渝(1997):〈四家散文詩選讀〉,《笠》197期,頁103-138。
- 張香華(1998):〈從鸚鵡到陀螺――李魁賢詩賞析〉,《笠》204期,頁113-126。
- 顏瑞芳(1998):〈李魁賢臺語詩的語言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1期,頁408-420。
- 莊宜文(1998):〈有所變,也有所堅持――李魁賢的文學事業〉,《文訊》157期,頁72-74。
- 李麗芳(1999):〈文學是一生的終點――李魁賢先生及其捐贈文學史料介紹〉,《笠》209期,頁118-123。
- 陳玉玲(1999):〈空間的詩學:李魁賢新詩研究〉,《文學臺灣》30期,頁178-208。
- 林亨泰(2000):〈現代詩的光芒(3)――李魁賢的「鼓聲」〉,《笠》218期,頁79-80。
- 羅義華(2000):〈李魁賢詩歌的意象系統〉,《笠》218期,頁81-93。
- 旅人(2000):〈李魁賢情詩與聶魯達情詩比較〉,《笠》218期,頁94-113。
- 岩上(2000):〈飽滿的果實――詩人李魁賢介紹與訪問〉,《笠》218期,頁104-115。
- 龔賢宗(2000):〈無告的眼神――論李魁賢『孟加拉悲歌』〉,《笠》219期,頁142-143。
- 羅義華(2001):〈沐瀝中西――論李魁賢所接受的中外文化系統 〉,《笠》223期,頁114-128。
- 郭楓(2001):〈詩與人的有限和無限――試論李魁賢的人品與詩藝〉,《文學臺灣》39期,頁206-241。
- 羅義華(2001):〈論李魁賢詩歌的風格構成〉,《臺灣文學評論》1:2期,頁55-69。
- 林盛彬(2001):〈專訪二00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李魁賢〉,《笠》225期,頁66-81。
- 郭楓(2001):〈湧流不息的青春源泉――初讀李魁賢『五月』二十首〉,《北縣文化》71期,頁94-99。
- 杜文靖(2001):〈我所認識李魁賢和他的二三事〉,《北縣文化》71期,頁100-101。
- 莊金國(2001):〈中國情境的切片觀察――試論李魁賢的中國記遊詩〉,《北縣文化》71期,頁102-104。
- 楊四平(2002):〈李魁賢與里爾克――論詩歌精神的故事〉,《笠》,227期,頁66-89。
- 胡靜(2002):〈論李魁賢詩歌的抒情性〉,《笠》227期,頁90-102。
- 胡靜(2002):〈論李魁賢詩歌的藝術技巧〉,《臺灣文學評論》2:2期,頁72-84。
- 劉景蘭(2002):〈論李魁賢散文的藝術個性〉,《臺灣文藝》181期,頁6-11。
- 蔡幸娥(2002):〈臺灣文學的天空――李魁賢小輯〉,《臺灣筆會通訊》1期,頁10-19。
- 莊金國(2002):〈李魁賢的詩與人〉,《北縣文化》74期,頁32-39。
- 彭瑞金(2002):〈『李魁賢文集』出版始末〉,《文學臺灣》44期,頁34-41。
- 鄒建軍(2002):〈論李魁賢的詩歌功能體系觀〉,《臺灣文學評論》2:4,頁103-116。
- 李志豔(2002):〈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詩人論著――析論鄒建軍等著『李魁賢詩歌藝術通論』〉,《笠》232期,頁129-134。
- 莊金國(2005):〈李魁賢及其詩〉,《文學臺灣》54期,頁248-264。
- 莊紫容(2005):〈但求不愧我心――專訪詩人李魁賢上〉,《臺灣文學評論》5:3期,頁8-33。
- 莊紫容(2005):〈但求不愧我心――專訪詩人李魁賢下〉,《臺灣文學評論》5:4期,頁8-28。
- 廖珂妏(2006):〈國際詩壇的肯定――詩人李魁賢專訪〉,《乾坤詩刊》37期,頁6-13。
報上評論
- 陳一山(1964):〈「枇杷樹」的欣賞〉,《中華日報》8月8日。
- 古繼堂(1988):〈反其意而出新――讀台灣詩人李魁賢的詩〉,《文學報》11月3日。
- 莫渝(1998):〈隨風飄零的花瓣〉,《國語日報》9月10日5版。
- 吳當(2000):〈天地山水好入詩――試析李魁賢「薩摩斯島」〉,《中央日報》1月19日25版。
- 莊金國(2001):〈愛與自由的追求――側寫李魁賢〉,《台灣日報》5月28日23版。
- 李敏勇(2002):〈以詩探索生命,見證社會――李魁賢的側影〉,《台灣日報》1月10日25版。
- 應鳳凰(2002):〈李魁賢的社會責任與鄉土情懷〉,《國語日報》6月8日5版。
作品連結
- 國際機場
- 當天門打開的時候
- 辭山
- 石牆
- 愛情政治學
- 獨立憲章
- 永久的版圖
- 椰子樹的分列式
- 湖畔
- 袋鼠
- 無尾熊
- 晨曦
- 晨工
- 晨景
- 紅柿
- 流行
- 黑森森的陽光
- 李伯大夢
- 痲瘋
- 對蹠的意象
- 城山日出峰──韓國濟州島
- 都市的麻雀
- 詩人之死
- 名字
- 鏡和井
- 落葉心情
- 雅典之冬
- 巴黎之冬
- 台北之冬
- 布魯塞爾之冬
- 那霸之冬
- 日內瓦之冬
- 雪天
- 輸血
- 陀螺的人生
- 抓住鼓聲
- 沙漠演員病倒了
- 都市的夜景
- 觀鯉
- 初夏的訊息
- 祈禱
- 鵝掌藤
- 裸體的將軍
- 杜鵑花
- 老師失蹤了
- 海灣戰事
- 解構
- 黑死病
- 俘虜與解放
- 沙漠
- 無人島
- 天禍
- 黑雨
- 營火會
- 玫瑰花
- 海鳥的塑像
- 老鷹和小雞
- 浪蕩的黑手
- 語言戰爭
- 白鶴──武當黃鶴樓
- 夕陽──鼓浪嶼菽莊花園海景
- 石雕──泉州老君岩
- 太湖石──蘇州獅子林
- 秋窗──北京
- 登大雁塔──西安
- 迴旋梯──沙市萬壽塔
- 盆景展覽──成都杜甫草堂
- 猿聲啼不住──長江三峽
- 蘆葦──長江
- 鐘聲──蘇州寒山寺
- 魚鷹──桂林灕江
- 分割的風景──桂林疊彩山
- 無頭神──杭州西湖飛來峰
- 梧桐──南京
- 駱駝──八達嶺長城
- 螭首 ──北京紫禁城
- 鐘乳石洞──桂林蘆笛岩
- 癩疴
- 行出歷史的監牢
- 港邊
- 紅柿
- 瓜的傳說
- 反論
- 現代版大臣
- 台詞
- 看守所途上
- 核廠跳機
- 改革運動簡報
- 為了降價不得不漲價
- 台北異鄉人
- 信任危機
- 流行名牌的時代
- 四月的紫丁香
- 土地的愛
- 木玫瑰
- 紅杉密林
- 一束陽光
- 台灣水韭
- 蛇瓜
- 白髮蘚
- 登七星山
- 相思陶
- 著陸的感覺
- 魔鏡
- 舞蹈
- 夢想的世界
- 思慕的故鄉
- 海邊暮情
- 島嶼台灣
- 熱海之晨
- 白樺湖
- 明治村夏目書齋前
- 京都垂櫻
- 吉野山訪櫻
- 三段壁懸崖洞窟
- 在千疊敷望海
- 白浜溫泉鄉
- 紀三井之櫻
- 和歌山賞櫻
- 莎喲娜啦
- 煩惱
- 驟雨
- 霧的來去
- 藍色山脈
- 匯合流域
- 蠶的白髮
- 霧來的時候
- 恍惚的夜色
- 貓的眼睛
- 我這個人
- 疏濬船
- 植樹
- 真實的鳥
- 黃金葛
- 山茶花
- 天空的心
- 花的私語
- 山路
- 三位一體
- 傑作
- 高處不勝孤獨
- 百年憧憬
- 給妳寫一首詩
- 破鼓
- 水牛聽鼓
- 鼓聲
- 黃昏的意象
- 碑
- 歲末
- 山上的秋千
- 神殿
- 大提琴
- 天窗
- 詩的終點
- 安達魯西亞的歌聲
- 佛朗哥是誰
- 科爾多瓦的一幅畫
- 馬德里萬歲
- 格爾尼卡
- 福爾摩沙的迴聲
- 卡斯凱什海岸
- 尼泊爾的活女神
- 在加德滿都
- 揮手的不丹孩子
- 亭布的波斯菊
- 經幡高高掛
- 泰姬瑪哈的幽影
- 往喀什米爾途上
- 恒河日出
- 孟加拉虎
- 再見加爾各答
- 在古堡樹蔭下談詩後致楊煉
- 在佩魯賈劇場唸詩
- 我住在溫布里亞的古堡
- 克魯格公園中的一隻豹
- 在開普敦望海
- 在古羅馬劇場聆聽音樂
- 薩摩斯島
- 愛奧尼亞海的夕陽
- 安納托利亞的麥田
- 歐洲和亞洲的土耳其人
- 伊斯坦堡晨思
- 日出撒哈拉沙漠
- 艾德夫馬蹄聲
- 卡納克神殿
- 午夜的太陽
- 聖誕老人
- 冰河飆車
- 馴鹿和白楊
- 北極蚊子
- 冰河岩
- 杉林中的貓
- 與山對話
- 秋天的鳥巢
- 菟絲花
- 波斯菊
- 憶布拉格
- 不死靈魂的堡壘
- 湖中蘆葦
- 琥珀
- 維爾紐絲旅館會計如是說
- 里加街頭畫家如是說
- 塔林女導遊如是說
- 巨鐘
- 逃亡
- 紅場
- 魚子醬
- 俄羅斯船歌
- 木棉花的街道
- 莫斯科的三條魚
- 巴塞隆納
- 西貢‧一九七一
- 雅典的神殿
- 荷蘭木鞋
- 沃茲涅先斯基來到韓國
- 在舊金山登高
- 天地一禽
- 荒島
- 祖國的變奏
- 我的偏見
- 蚊蚋滿天喧嘩
- 戰士老得真快
- 溫妮颱風
- 口蹄疫
- 飛蚊症
- 奔牛
- 台灣紫羅蘭
- 茄色的花蕊
- 政治犯
- 叫同志 太輕鬆了
- 大家來建國
- 不只是
- 等待你的誕生
- 自焚
- 紅杉密林
- 休火山
- 詠花蓮玫瑰石
- 存在或不存在
- 狗注定要流浪的
- 狗吃狗的新聞
- 狗吠月
- 狗禪
- 狗的後裔
- 狗的選擇
- 狗的異化
- 誰才無聊
- 詩人的遺言
- 狗在假寐
- 狗的怪相
- 狗的遭遇
- 不是寓言
- 狗臉
- 狗在巷子裡跑
- 比較狗學
- 存在的變異
- 火金姑
- 麥田與芒草
- 後現代主義
- 禪與蟬
- 百年胎記
- 人生
- 告別中國的遊行
- 彩虹處處
- 日日春
- 保證
- 雪的聲音
- 我們的詩
- 這一個冬天
- 回憶燒不盡
- 田園
- 我寫了一首留鳥的詩
- 矛盾
- 大地的香爐
- 你是蚊子
- 散文與詩
- 雀鳥
- 你只顧讚美星星閃爍
- 我取消自己
- 人的組合
- 斷橋
- 落空的手
- 颱風
- 在夜裡升旗
- 不再為你寫詩
- 茨後一欉茄苳
- 「意思」意思
- 夢
- 連環套
- 鳥不要進來
- 一張殘破的地契
- 都是票惹的禍
- 畫框
- 垃圾五重奏
- 神秘
- 真相
- 心的化石
- 傀儡
- 怪獸吃人
- 奉獻 ──獻給二二八的神魂
- 起來 願意做奴隸的人們
- 陋室漏濕
- 英雄末路
- 風花雪月
- 全成堡
- 告別詞
- 詩性
- 人體靜物
- 人體油彩
- 比啥
- 比擬
- 比較
- 比賽
- 比喻
- 問天
- 大地震
- 離鄉
- 山在哭
- 代罪的祭壇
- 禱告
- 醉仙酒瓶
- 老實話
- 路祭
- 玉山絕嶺
- 生命的詩
- 鯨魚:一則寓言
- 鱒魚
- 聽雨
- 聽海
- 寒流
- 遺詩
- 落髮
- 圓鼓
- 池塘和海洋
- 麻雀啄星
- 樹沒有腳
- 石頭沒有心
- 風沒有耳朵
- 樹也會寫詩
- 海韻
- 初秋
- 鷺鷥
- 月夜
- 菟絲子
- 非洲鳳仙花
- 柚樹
- 七里香
- 紫茉莉
- 早到的紫茉莉
- 蟹爪蘭
- 金桔
- 藍天竹
- 春不老
- 金露花
- 蒴果
- 欒樹
- 黃蟬
- 雞蛋花
- 楓葉
- 阿伯勒樹
- 仙丹花
- 九重葛
- 玉蘭花
- 吉野櫻
- 木棉花
- 園藝
- 惜情
- 調色盤的結局
- 靜物幻想曲
- 靜物印象
- 供果
- 珠璣番茄
- 蓮霧
- 百香果
- 荔枝
- 弓蕉在欉
- 鳳梨
- 絲瓜棚
- 瓜葉菊
- 荷花的身段
- 夏荷
- 蓮花
- 瓶花
- 繁華
- 溫柔的美感
- 花的聲音
- 一枝玫瑰花
- 風信子
- 孤挺花
- 愛情的迷思
- 蟑螂
- 保持沉默
- 豐收的災難
- 開口
- 莊嚴的儀式
- 掙扎
- 貝殼
- 盤中魚
- 龍蝦自白
- 蟹的遺書
- 野鴿子的黃昏
- 一隻小白羊
- 意象之二
- 意象之一
- 秋天的心情
- 古甕
- 貓的寓言
- 流浪貓
- 神秘三重奏
- 天鵝絨般的春天
- 天生的詩人
- 蓮花化身
- 透明的琥珀
- 少女花
- 鏡的變奏
- 五個月亮
- 春天的版圖
- 五月的繁華
- 五月的迷惘
- 五月的旗幟
- 五月的緣故
- 五月的意象
- 五月的擁抱
- 五月的軌跡
- 五月的祭典
- 五月的旋律
- 五月的形影
- 五月的蟬聲
- 五月的方向
- 五月的傳說
- 五月的和風
- 五月的陽光
- 五月的戀歌
- 五月的天空
- 五月的情意
- 五月的鐘聲
- 五月的聲音
- 五月
- 春暖後一定還會有寒流
- 我習慣在廢紙上寫詩
- 詩人歌詠種樹紀念亡靈
- 你終於危危顫顫站立起來
- 寒流來時 你怎樣應付
- 告別第二個千禧年的黃昏
- 電話中傳來你的發聲
- 我急於看到你天真無邪的臉
- 瑪姬颱風驚嚇你了嗎
- 你一出生就對台灣過敏
- 你在睡夢中文文笑著
- 你不必苦苦尋求一個母親
- 名可名 非常名
- 你用哭聲表示你的存在
- 神說世界要有光
- 日內瓦
- 大地震
- 翻譯作品–鸚鵡
- 翻譯作品–晨景
- 翻譯作品–弦音
- 翻譯作品–水晶的形成
- 翻譯作品–遺照—紀念父親
- 翻譯作品–麻瘋
- 翻譯作品–祈禱
- 翻譯作品–輸血
- 台北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