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李魁賢

李魁賢

李魁賢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日治北市太平町
出生日期:1937年6月19日

學經歷

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主修化學工程。1964年畢業於台灣「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語。1985年獲美國Marquis Griseppe Sciceuna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的榮譽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廠化學工程師,現任名流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 簡介

  •   台灣詩人、文學評論家。曾用筆名楓堤。男。台灣台北縣人。
      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主修化學工程。1964年畢業於台灣「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語。1985年獲美國Marquis Griseppe Sciceuna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的榮譽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廠化學工程師,現任名流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1953年開始發表詩作。1964年參加笠詩社。1972年參加瑞士的里爾克學會。1976年參加英國劍橋的國際詩人學會,並為創會會員,後改組為世界文學學會。1980年參加新創立的台灣筆會,當選為副會長。後擔任第五屆會長。1987年參加創立台灣筆會,曾任首屆副會長,及第五屆會長。現任國家文化藝術學會今董事長。
      詩被翻譯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西班牙等國發表。擔任過吳濁流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等一系列文學獎的評選委員,是台灣頗負盛名的詩人和詩評家。
      主要詩集有《靈骨塔及其他》(1963)、《枇杷樹》(1964)、《南港詩抄》(1966)、《赤裸的薔薇》(1977)、《李魁賢詩選》(1985)、《水晶的形成》(1986)、《輸血》(1986),《祈禱》(1993)、《黃昏的意象》(1993)、《秋與死之億《(1993)、《愛是我的信仰》(1997),另有日文詩集《楓葉》,散文集《歐洲之旅》(1971)、《淡水是風景的故鄉》(1983),評論集《心靈的側影》1972)、《德國文學散論》(1973)、《弄斧集》(1976)、《台灣詩人作品論》(1986)、《飛禽詩篇》1987)、《走獸詩篇》(1988)、《浮名與務實》(1992)、《詩的反抗》(1992)、《台灣文化秋千》(1994)、《詩的見證》(1994)、《詩的挑戰》(1997)等。獲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榮獲台灣詩獎(1997年)、印度一九九七年度最佳世界詩人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0年)、賴和文學獎和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同年獲印度國際詩人學會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並獲印度麥克爾‧默圖蘇丹學會詩人獎(2002年)。
      詩人早期詩作抒情傾向很濃,表達的是青年詩人的青春感悟。《南港詩抄》後,李魁賢開始把目光轉向現實生活,在《赤裸的薔薇》後記中詩人寫道:「由於生活的糾葛和對決,引起了若干嘲弄的詩思」。郭成儀對此時創作評論說:「顯然已從少年的懦弱和唯情主義,轉位為成年的世故的批判異質的能力,盡管抒情本質並未脫光,但由於諷刺性的增強,以及語言思考力的擴張,產生了頗為理智的詩的世界」。詩人的創作也變得更加深沉和成熟。
      李魁賢的詩評常常提出頗為精闢的見解,如他對台灣新詩所做的歸類和分析:「一是基於『純粹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品,一是『以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品等二種類別,而從最近發展的,我們又看到一種基於現實經驗論的社會功用導向的作品。前者較偏向藝術上的追求,而後者則偏向於講求社會功用的效果;至於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導向作品,可說企圖在兩方面做一個融合。」
    --部分資料參考張超主編《台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2

■ 創作風格

 詩人早期詩作抒情傾向很濃,表達的是青年詩人的青春感悟。《南港詩抄》後,李魁賢開始把目光轉向現實生活,在《赤裸的薔薇》後記中詩人寫道:「由於生活的糾葛和對決,引起了若干嘲弄的詩思」。郭成儀對此時創作評論說:「顯然已從少年的懦弱和唯情主義,轉位為成年的世故的批判異質的能力,盡管抒情本質並未脫光,但由於諷刺性的增強,以及語言思考力的擴張,產生了頗為理智的詩的世界」。詩人的創作也變得更加深沉和成熟。

■ 作家成就

獲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榮獲台灣詩獎(1997年)、印度一九九七年度最佳世界詩人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0年)、賴和文學獎和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同年獲印度國際詩人學會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並獲印度麥克爾‧默圖蘇丹學會詩人獎(2002年)。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李魁賢(1971):《歐洲之旅》,台北:林白。
  • 李魁賢(1972):《心靈的側影》,台北:新風。
  • 李魁賢(1973):《德國文學散論》,台北:三民。
  • 李魁賢(1975):《國際專利制度》,台北:聯經。
  • 李魁賢(1976): 《弄斧集》,台北:三信。
  • 《赤裸的薔薇》,台北:三信。
  • 李魁賢(1983):《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
  • 李魁賢(1985):《李魁賢詩選》,台北:新地。
  • 李魁賢(1987):《台灣詩人作品論》,台北:名流。
  • 李魁賢(1992):《浮名與務實》,台北:稻鄉。
  • 《詩的反抗》,台北:新地。
  • 李魁賢(1993):《黃昏的意象》,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秋與死之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李魁賢(1994):《台灣文化秋千》,台北:稻鄉。
  • 《詩的見證》,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李魁賢(1995):《亞洲詩人作品集1995年》,台北:笠詩刊社。
  • 李魁賢(1997):《1995,96台灣文學選》,台北:前衛。
  • 《愛是我的信仰》,台北:劉國棟。
  • 《詩的挑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陳秀喜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李魁賢(1998):《詩的紀念冊》,台北:草根。
  • 李魁賢(2000): 《望你永遠在我心內──王昶雄先生追思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 李魁賢(2001):《溫柔的美感》,台北:桂冠。
  • 《李魁賢詩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李魁賢(2002):《李魁賢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李魁賢(2002):《花卉詩篇》,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
  • 李魁賢(2004):《詩的越境:李魁賢文集之21》,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 李魁賢(2005):《印度的光與影》,台北:春暉。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蕭蕭(1979):〈叮嚀〉,《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頁103-106。
  • 旅人(1991):〈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者――李魁賢〉,《中國新詩論史》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頁214-222。
  • 古遠清(1994):《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頁776-772。
  • 趙天儀(1996):〈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試論九○年代李魁賢的詩與詩論〉,《第二屆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379-389。
  • 莫渝(1997):〈陀螺的人生〉,《閱讀台灣散文詩》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頁189-192。
  • 張春榮(1998):〈李魁賢編「陳秀喜全集」〉,《1997臺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頁277-278。
  • 陳義芝:〈李魁賢詩中的現代性〉,《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21。
  • 穆罕默德‧法赫魯定:〈李魁賢其人其詩〉,《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23-38。
  • DR.M.FAKHRUDDIN(2002):“DR.LEE KUEI SHIEN AND HIS POETRY”,《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39-59。
  • 托馬斯‧肯普:〈親密中的陌生,陌生中的親密――從德國人的視角看里爾克的臺灣譯者李魁賢〉,《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61-78。
  • 陳明台:〈風景鮮明的詩――李魁賢的旅遊詩〉,《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79-104。
  • 三木直大:〈路上的鬱悶――李魁賢詩上的都市化形象〉,《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05-120。
  • 許達然:〈李魁賢詩的通感〉,《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21-141。
  • 彭瑞金:〈從「文集」論李魁賢的詩路歷程〉,《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43-164。
  • 江寶釵:〈李魁賢詩的閱讀與典律政治〉,《李魁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165-199。

期刊論文

  • 柳文哲(1964):〈枇杷樹〉,《笠》3期,頁29。
  • 柳文哲(1966):〈南港詩抄〉,《笠》16期,頁57。
  • 葉笛(1968):〈一棵成長的枇杷樹〉,《笠》23期,頁56-60。
  • 吳夏暉(1968):〈談楓堤的那把「傘」〉,《笠》26期,頁61-62。
  • 李覓(1970):〈「清晨一男子」的解說〉,《噴泉》6期,頁20-22。
  • 周伯乃(1970):〈枇杷樹下的楓堤〉,《自由青年》 494期10月,頁129-135。
  • 趙天儀(1976):〈孤獨的靈魂――評李魁賢「赤裸的薔薇」〉,《大學雜誌》98期,頁153-165。
  • 陳明台(1977):〈生與現實的風景――論李魁賢詩集「赤裡的薔薇」〉,《笠》82期,頁73-77。
  • 林鍾隆(1977):〈讀幾首李魁賢的詩――「赤裸的薔薇」〉,《笠》80期,頁48-52。
  • 旅人(1978):〈論李魁賢詩中的拈連技巧」〉,《笠》86期,頁28-34。
  • 趙迺定(1978):〈析李魁賢「赤裸的薔薇」〉,《笠》86期,頁35-36。
  • 陳義芝(1979):〈俘虜〉,《詩人季刊》13期,頁28-29。
  • 莫渝(1989):〈孤獨‧喜悅‧沉鬱――李魁賢論(一)〉,《笠》83期,頁8-14。
  • 巫永福(1983):〈李魁賢作品討論會〉,《文學界》7期,頁4-17。
  • 郭成義(1983):〈李魁賢的詩人與批評家的位置〉,《文學界》7期,頁38-44。
  • 渡也(1984):〈淺論「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文訊》12期,頁196-200。
  • 趙天儀(1985):〈現代社會的見證――評「李魁賢詩集」〉,《文訊》20期,頁212-216。
  • 鄭雪(1987):〈給詩評取個榮譽的名稱吧――評「臺灣詩人作品論」〉,《聯合文學》3:8=32期,頁211。
  • 趙天儀(1988):〈台灣詩人的反抗精神〉,《臺灣文藝》113期,頁128-155。
  • 林田春雄著,陳明台譯(1988):〈關於李魁賢詩集「楓葉」〉,《笠》143期,頁82-83。
  • 陳千武(1988):〈愛的念珠――評李魁賢詩集「水晶的形成」〉,《笠》144期,頁94-97。
  • 莫渝(1989):〈李魁賢的散文詩〉,《笠》150期,頁120。
  • 杜榮根(1989):〈李魁賢詩歌試析〉,《臺灣文藝》119期,頁69-76。
  • 古遠清(1990):〈為臺灣詩人的研究打開新天地――評李魁賢的「臺灣詩人作品論」〉,《笠》158期,頁134-136。
  • 鄒建軍(1990):〈論李魁賢的詩學觀(上)〉,《文訊》22期,頁79-82。
  • 鄒建軍(1990):〈論李魁賢的詩學觀(下)〉,《文訊》23期,頁85-87。
  • 林秀梅(1994):〈本土詩人李魁賢的大陸觀察――李魁賢詩集「祈禱」討論會〉,《笠》184期,頁114-127。
  • 古遠清(1994):〈李魁賢的詩學觀及其他――讀「詩的見證」〉,《笠》184期,頁128-130。
  • 潘亞暾(1995):〈祖國、民族、鄉土與藝術個性――讀李魁賢詩歌新作印象〉,《笠》188期,頁98-101。
  • 莫渝(1997):〈四家散文詩選讀〉,《笠》197期,頁103-138。
  • 張香華(1998):〈從鸚鵡到陀螺――李魁賢詩賞析〉,《笠》204期,頁113-126。
  • 顏瑞芳(1998):〈李魁賢臺語詩的語言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1期,頁408-420。
  • 莊宜文(1998):〈有所變,也有所堅持――李魁賢的文學事業〉,《文訊》157期,頁72-74。
  • 李麗芳(1999):〈文學是一生的終點――李魁賢先生及其捐贈文學史料介紹〉,《笠》209期,頁118-123。
  • 陳玉玲(1999):〈空間的詩學:李魁賢新詩研究〉,《文學臺灣》30期,頁178-208。
  • 林亨泰(2000):〈現代詩的光芒(3)――李魁賢的「鼓聲」〉,《笠》218期,頁79-80。
  • 羅義華(2000):〈李魁賢詩歌的意象系統〉,《笠》218期,頁81-93。
  • 旅人(2000):〈李魁賢情詩與聶魯達情詩比較〉,《笠》218期,頁94-113。
  • 岩上(2000):〈飽滿的果實――詩人李魁賢介紹與訪問〉,《笠》218期,頁104-115。
  • 龔賢宗(2000):〈無告的眼神――論李魁賢『孟加拉悲歌』〉,《笠》219期,頁142-143。
  • 羅義華(2001):〈沐瀝中西――論李魁賢所接受的中外文化系統 〉,《笠》223期,頁114-128。
  • 郭楓(2001):〈詩與人的有限和無限――試論李魁賢的人品與詩藝〉,《文學臺灣》39期,頁206-241。
  • 羅義華(2001):〈論李魁賢詩歌的風格構成〉,《臺灣文學評論》1:2期,頁55-69。
  • 林盛彬(2001):〈專訪二00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李魁賢〉,《笠》225期,頁66-81。
  • 郭楓(2001):〈湧流不息的青春源泉――初讀李魁賢『五月』二十首〉,《北縣文化》71期,頁94-99。
  • 杜文靖(2001):〈我所認識李魁賢和他的二三事〉,《北縣文化》71期,頁100-101。
  • 莊金國(2001):〈中國情境的切片觀察――試論李魁賢的中國記遊詩〉,《北縣文化》71期,頁102-104。
  • 楊四平(2002):〈李魁賢與里爾克――論詩歌精神的故事〉,《笠》,227期,頁66-89。
  • 胡靜(2002):〈論李魁賢詩歌的抒情性〉,《笠》227期,頁90-102。
  • 胡靜(2002):〈論李魁賢詩歌的藝術技巧〉,《臺灣文學評論》2:2期,頁72-84。
  • 劉景蘭(2002):〈論李魁賢散文的藝術個性〉,《臺灣文藝》181期,頁6-11。
  • 蔡幸娥(2002):〈臺灣文學的天空――李魁賢小輯〉,《臺灣筆會通訊》1期,頁10-19。
  • 莊金國(2002):〈李魁賢的詩與人〉,《北縣文化》74期,頁32-39。
  • 彭瑞金(2002):〈『李魁賢文集』出版始末〉,《文學臺灣》44期,頁34-41。
  • 鄒建軍(2002):〈論李魁賢的詩歌功能體系觀〉,《臺灣文學評論》2:4,頁103-116。
  • 李志豔(2002):〈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詩人論著――析論鄒建軍等著『李魁賢詩歌藝術通論』〉,《笠》232期,頁129-134。
  • 莊金國(2005):〈李魁賢及其詩〉,《文學臺灣》54期,頁248-264。
  • 莊紫容(2005):〈但求不愧我心――專訪詩人李魁賢上〉,《臺灣文學評論》5:3期,頁8-33。
  • 莊紫容(2005):〈但求不愧我心――專訪詩人李魁賢下〉,《臺灣文學評論》5:4期,頁8-28。
  • 廖珂妏(2006):〈國際詩壇的肯定――詩人李魁賢專訪〉,《乾坤詩刊》37期,頁6-13。

報上評論

  • 陳一山(1964):〈「枇杷樹」的欣賞〉,《中華日報》8月8日。
  • 古繼堂(1988):〈反其意而出新――讀台灣詩人李魁賢的詩〉,《文學報》11月3日。
  • 莫渝(1998):〈隨風飄零的花瓣〉,《國語日報》9月10日5版。
  • 吳當(2000):〈天地山水好入詩――試析李魁賢「薩摩斯島」〉,《中央日報》1月19日25版。
  • 莊金國(2001):〈愛與自由的追求――側寫李魁賢〉,《台灣日報》5月28日23版。
  • 李敏勇(2002):〈以詩探索生命,見證社會――李魁賢的側影〉,《台灣日報》1月10日25版。
  • 應鳳凰(2002):〈李魁賢的社會責任與鄉土情懷〉,《國語日報》6月8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