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從樹梢逸逃 眼神如倦鳥般飛向地平線 山與山的交界泛著海似的洶湧 羊群走散的時候可以聽見牧羊犬的吠聲
那年我們從原野中歸來 像疲憊的戰士,追逐風和風車以及 唐吉訶德還有某些遺忘的作者群像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本世紀的二十年代之後在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中逐漸興起的學派。為什麼在時間上它萌芽於二十年代,在地域上,它分佈於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
《人類的黃昏》這個書名所隱含的衝突和矛盾其實很合表現主義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心 理狀態,詩集中各種詩的關係。
中國古代詩學中有一條廣泛的原則,即「情景交融」。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來翻譯一下,就是一首詩包涵著一個故事,這故事的組成就是事件(事件等於時間、地點、人物)。
關於新文學(如現代詩)領域的開拓和新文學流派的建立,所須經歷的過程,真是複雜萬分!
「觸覺生活」令人不斷震驚者,是這樣的詩的質地,出現在三十七年前,一個高一學生,十六歲少年的筆下。
「風燈不寐,驅趕晦暗」,我們自前人手中接過這盞燈,便要守護這一蓬光明,絕不讓它在風中飄搖熄。
那小孩蹲在稻埕旁的泥地,剛才下了場雨。在西斜的太陽掛在竹林上方,風一吹起,空氣中飽含涼爽的水氣,逐漸擴散開來。
一隻久病的蝶 在情侶們甜蜜的腳跟下 淡色的死去 廣場的燈正好照入連鎖咖啡館的大片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