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紀弦

紀弦

紀弦

性別:男
籍貫:陜西秦縣
出生地:河北清苑
出生日期:1913 年 4 月 27 日

學經歷

  • 簡介

  • 紀弦,本名路逾,一九一三年生,江蘇揚州人。紀弦於十六歲時開始寫詩,早年以筆名路易士發表作品,另外亦曾使用青空律、章容、路越公、葦西等筆名。紀弦與施蟄存、杜衡、戴望舒、徐遲等時有往來。來台之前,他已出版過詩集,並主編「火山」詩刊、「新詩」月刊。紀弦來台後,於一九五三年創辦《現代詩》季刊,掀起新詩界的革命,並於一九五六年組成「現代派」,主張以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作詩,影響台灣戰後詩壇甚為深遠。一九六九年前往菲律賓的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被推譽為中國傑出詩人,獲馬可仕總統大綬金牌獎。一九七四年,紀弦獲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特別獎得主,載譽文壇。一九七七年移民至美國後,詩人仍創作不輟,而得到「詩壇上的常青樹」之稱。一九八一年,紀弦出席舊金山第五屆「世界詩人大會」,獲「世界文化藝術學院」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紀弦號稱為將「現代詩火種」由大陸帶來台灣的第一人,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紀弦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極有建樹。他是現代派詩歌的宣導者,他主張寫「主知」的詩,強調「橫的移植」。《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編者曾對紀弦有這樣的評語:「紀弦的詩,題材廣泛,表現手法獨特,有個性,風格富變化,在意象上時呈飛躍之姿,在語法上則常洩示一種喜劇的諧趣。他曾組織『現代派』,倡導詩的現代化,對中國現代詩運之推廣,影響至為深遠。」《六十年代詩選》則說紀弦是:「中國詩壇上具有極端個性的獨來獨往的詩人。」做為一個不凡的詩人,紀弦擁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豐沛的情感與生命等特質。這樣的特質使得他的新詩,較多是傾向感性或抒情,展現特殊的個人風格。紀弦的著作以新詩為主,亦有散文、評論等作品,目前已出版的詩集有十七種,評論集三本,散文集四本。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 一九五三年創辦《現代詩》季刊,掀起新詩界的革命。
  • 一九五六年組成「現代派」,主張以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作詩,影響台灣戰後詩壇甚為深遠。
  • 一九六九年前往菲律賓的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被推譽為中國傑出詩人,獲馬可仕總統大綬金牌獎。
  • 一九七四年,紀弦獲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特別獎得主,載譽文壇。
  • 一九七七年移民至美國後,詩人仍創作不輟,而得到「詩壇上的常青樹」之稱。
  • 一九八一年,紀弦出席舊金山第五屆「世界詩人大會」,獲「世界文化藝術學院」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1952年 《紀弦詩甲集》,台北:暴風雨社。
  • 1954年 《紀弦詩論集》,台北:現代詩社。
  • 1956年 《新詩論集》,高雄:大業。
  • 1956年 《無人島》台北:現代詩社。
  • 1963年 《摘星的少年》,台北:現代詩社。
  • 1963年 《飲者詩鈔》,台北:現代詩社。
  • 1965年 《紀弦詩選》,台中:光啟。
  • 1967年 《檳榔樹甲集》,台北:現代詩社。
  • 1967年 《檳榔樹乙集》,台北:現代詩社。
  • 1967年 《檳榔樹丙集》,台北:現代詩社。
  • 1967年 《小園小品》,台北:商務印書。
  • 1969年 《檳榔樹丁集》,台北:現代詩社。
  • 1969年 《終南山下》,台北:商務印書。
  • 1970年 《紀弦論現代詩》,台中:藍燈。
  • 1974年 《檳榔樹戊集》,台北:現代詩社。
  • 1974年 《園丁之歌》,台北:華欣。
  • 1976年 《八十年代詩選》,台北:濂美。
  • 1978年 《紀弦自選集》,台北:黎明。
  • 1979年 《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文化。
  • 1985年 《晚景》,台北:爾雅。
  • 1996年 《第十詩集》,台北:九歌。
  • 1996年 《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台北:文史哲。
  • 2001年 《紀弦回憶錄第一部:二分明月下》,台北:聯合文學。
  • 2001年 《紀弦回憶錄第二部:在頂點與高潮》,台北:聯合文學。
  • 2001年 《紀弦回憶錄第三部:半島春秋》,台北:聯合文學。
  • 2001年 《宇宙詩鈔》,台北:書林。

■ 評論彙集

期刊、報上評論

  • 1953年 孫旗〈傑作的詩-兼評紀弦「祖國萬歲詩萬歲」〉,《文藝列車》4月,頁23-26。
  • 1954年 司徒衛〈紀弦的「摘星的少年」〉,《反攻》8月,頁16-17。
  • 1966年 李英豪〈簡釋紀弦的「阿富羅底之死」〉,《批評的視覺》1月,頁207-209。
  • 1966年 林煥彰〈談紀弦的手杖〉,《龍族》5月,頁46-49。
  • 1968年 吳瀛濤〈欣賞兩首〉,《笠》6月,頁16-17。
  • 1968年 周伯乃〈詩的欣賞.中國新詩的轉位(上)〉,《自由青年》6月,頁20-21。
  • 1968年 羅青〈論紀弦的足部運動〉,《明道文藝》11月,頁38-43。
  • 1970年 周伯乃〈詩的語言〉,《現代詩的欣賞》,台北:三民,頁15-29。
  • 1971年 林鍾隆〈談紀弦「狼之獨步」〉,《中華日報》06 月 05 日。
  • 1972年 楊牧〈關於紀弦的現代詩社與現代派〉,《現代文學》3月,頁 86-103。
  • 1974年 王鎮庚〈從「論移植之花」說起〉,《大華晚報》9月16日。
  • 1974年 蕭蕭〈從紀弦到蘇紹達(一)〉,《詩人季刊》11月,頁26-30。
  • 1975年 辛鬱〈紀弦的「狼之獨步」〉,《青年戰士報》09月22日。
  • 1975年 張雪茵〈讀紀弦詩及其他〉,《文壇》8月,頁34-35。
  • 1975年 蕭蕭〈從紀弦到蘇紹達(二)〉,《詩人季刊》2月,頁1-5。
  • 1975年 羅青〈俳諧論紀弦-紀弦論之一〉,《書評書目》8月,頁20-30。
  • 1975年 羅青〈篇名 俳諧論紀弦-紀弦論之二〉,《書評書目》9月,頁97-106。
  • 1976年 莫渝〈從立體派到現代派-紀弦與阿保里奈爾研討二〉,《詩人季刊》5月,頁2-4。
  • 1976年 莫渝〈從米拉堡橋到天后宮橋〉,《幼獅文藝》8月,頁184-194。
  • 1978年 李瑞騰〈張愛玲論紀弦〉,《長廊》1月,頁74-79。
  • 1979年 張漢良〈紀弦導讀〉,《現代詩導讀》11月,頁 1-3。
  • 1979年 蕭蕭〈一小杯的快樂〉,《現代詩導讀》11月,頁 4-8。
  • 1980年 趙天儀〈法國詩對中國現代詩之影響.試論紀弦的現代詩觀〉,《幼獅文藝》3月,頁113-119。
  • 1980年 蕭蕭〈紀弦與現代詩運〉,《中華文藝》6月。
  • 1981年 呂正惠〈紀弦作品賞析〉,《中國新詩賞析》4月,頁169-209。
  • 1982年 李瑞騰〈釋紀弦的狼之獨步與過程〉6月。
  • 1982年 涂靜怡〈紀弦詩集〉,《怡園詩話》10月,頁4-34。
  • 1983年 向明〈行過之生命〉,《現代詩》3月,頁66-73。
  • 1985年 向明〈永遠挺立的檳榔樹〉,《文訊》8月,頁123-128。
  • 1985年 洛夫〈關於紀弦的飲酒詩〉,《創世紀》2月,頁60-62。
  • 1988年 向明〈好詩永不寂寞-紀弦「狼之獨步」〉,《中央日報》2月5日。
  • 1990年 鄭愁予〈台灣詩人在詩中的自我位置(上)〉,《中央日報》07 月 11 日。
  • 1991年 陳玉玲〈紀弦與《現代詩》詩刊之研究〉,《臺灣文學觀察雜誌》11月,頁3-33。
  • 1993年 商禽〈閱讀紀弦的詩.並致他八十大壽〉,《現代詩》復刊20期,頁32-34。
  • 1993年 張默〈紀弦的詩-十點半〉,《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頁11-12。
  • 1993年 劉登翰主編:〈紀弦、鄭愁予、與”現代派”詩人群〉,《台灣文學史(下)》,上海:海峽文藝,頁128-147。
  • 1993年 蕭蕭〈略論現代詩人自我生命的鑑照與顯影〉,《評論十家》,台北:爾雅,頁173-204。
  • 1994年 王晉民〈紀弦和覃子豪的詩〉,《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廣西人民教育,頁597-610。
  • 1994年 奚密〈我有我的歌-紀弦早期作品淺析〉,《現代詩》復刊21期,頁4-13。
  • 1994年 奚密〈從現代到當代–從米羅的〈吠月的犬〉談起〉,《中外文學》8月,頁7-13。
  • 1995年 張崇富〈鄉愁,來自海峽那邊–讀紀弦的《雲和月》〉,《葡萄園詩刊》127期,頁5-7。
  • 1996年 李瑞騰〈詼諧狂放的詩人〉,《民生報》08 月 11 日。
  • 1996年 周炎錚〈世紀之弦的吟唱–讀《第拾詩集》〉,《台灣新聞報》08 月 02日。
  • 1996年 張默〈老頑童後勁十足〉,《聯合報》08 月 19 日。
  • 1996年 馮異〈讀《窗》及其他〉,《葡萄園詩刊》5月,頁28-291。
  • 1996年 黃粱〈吠月的犬〉,《國文天地》5月,頁92-93。
  • 1997年 王基倫〈現代詩的足–《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讀後〉,《文訊》139期。
  • 1998年 魚川〈紀弦的「我是船你是港」〉,《魚川讀詩》,台北:三民,頁7-10。
  • 2000年 陳慧文〈詩人與貓〉,《民眾日報》09 月 25 日。
  • 2002年 向明〈從路易士到紀弦〉,《中央日報》03 月 15 日。
  • 2002年 李瑞騰〈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聯合報》02 月 18 日。
  • 2002年 陳靜瑋〈紀弦詩拔萃〉,《中央日報》,10 月 08 日。
  • 2003年 羅青〈紀弦的「後現代主義」– 重讀《紀弦論現代詩》〉,《文訊》216期。
  • 2003年 羅青〈紀弦的「後現代主義」– 評「紀弦論現代詩」〉,《臺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頁333-353。
  • 年份不詳 白少帆、王玉斌〈紀弦的詩〉,《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遼寧大學,頁530-534。